人物白描:蔡孟珂,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核科学与技术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将前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就职。他曾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核动力一等奖学金、正德馨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党员、校优秀团员、院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
“核”之初心,一苇以航
蔡孟珂出生于四川蓬安,父母希望他既能像孟子一样博学多才,又能如玉珂一般保持高尚道德。二十年前,家乡小城因四川省首座内陆核电站的筹建而与核能结缘。他的父亲曾参与核电项目的前期勘察工作,然而福岛核事故的爆发使核能发展陷入停滞。尽管如此,蔡孟珂并未动摇对核能的热爱。十年前,他毅然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成功收获了录取通知书。他立志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投身核能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本科期间,他不仅深耕核能专业知识,还多次前往核电站与研究院进行实践,深入了解中国核能产业的现状与全球前沿问题。为了拓宽视野,他修读了金融学第二专业,获得工学和金融学双学士学位。在深造方向的选择上,他坚定认为“中国梦,强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因此,他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直升本校,继续攻读核科学与技术的硕博学位。
博士毕业前夕,面对高薪互联网行业的诱惑,蔡孟珂毅然选择投身核能事业。他深知,唯有将十年所学用于大国重器的建设,方能不负母校与社会的培养。2024年暑期,他通过中核集团夏令营活动获得预录取offer,坚定地走向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从本科提前批录取到收获就职预录取offer,他始终秉持“笨鸟先飞”的信念,坚守“核”之初心,立志“做第一等学问,成第一等事业”,希望在核电软件与核心装备领域做出原创性突破。
潜心修学、奋楫笃行
硕博期间,蔡孟珂广泛涉猎核能相关课题,逐步聚焦于燃料元件性能研究。本科时主修的传热学与两相流动课程为他奠定了坚实基础,研一时他参与了两相流型识别与丝网探针测量技术的研究,并参与了燃料棒束临界热流密度的benchmark试验。然而,国内燃料元件性能研究的匮乏制约了核能技术的发展,这促使他在研二时将燃料元件热力性能分析作为主攻方向,并自学了有限元与固体力学等课程。博一时,他意识到燃料元件性能的核心在于材料性能,于是转向微观分子动力学与介观位错动力学研究,尝试建立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尽管初期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在开题考核前夕才发表第一篇SCI论文,但他始终以坚韧的毅力面对挑战,最终攻克了一个个难题。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变局的背景下,蔡孟珂选择特种小型核反应堆作为博士课题,致力于新型核燃料性能的多物理、多尺度耦合研究,开发流动-传热-力学-材料多物理场耦合框架,评估新型核燃料的使役性能与抗事故能力。他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性与长寿期的前提下,开发高能量密度反应堆堆芯与燃料组件,为祖国的“向海图强,逐梦深蓝”战略保驾护航。
通过不懈努力,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2篇,并在国际核工程大会、中国核学会热工水力年会等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7次,其中4次荣获最佳论文奖。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为解决核电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齐聚“核”力,联动党团
蔡孟珂曾连续三年担任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严守“强组织,重专业,树品牌,讲奉献”的支部建设方针,支部连续三年获评学院“优秀党支部”。为了提高党建效率,他建立了党小组责任工作细则,并向下辐射开展组织生活“值月”、读书会分享、学习强国交流分享,民主评议等工作50余次,极大增强了党员同志对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了强化“核电强国,使命奉献”的专业特色,他建立了“行业单位+友谊院校”两条共建关系网络,实现了与核能行业上下游单位、兄弟院校学生支部的党建融合、优势互补。
蔡孟珂致力于构筑“学术成长,科研凝聚”的系所文化,遵循“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工作原则,牵头建立了核学院本-硕-博贯通的党团组织框架。他定期邀请青年教师、优秀学生、杰出校友等举办学术报告和座谈沙龙,助力朋辈解决升学、科研与求职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他积极筹办元旦晚会、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构筑温馨和谐的“核能之家”,不断扎紧师生的情感纽带。另外,他以负责人身份组织学生前往核行业重点单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3次,并多次带领研究生新生和本科生参观校内、临港实验室基地,实现了“学术导向、行业实践、职能发展、校企合作”的多维度融合。他还带领核电宣讲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核电科普活动,以核专业学生的视角兑现服务社会、反馈社会的承诺,被师生称赞为“全能排头兵”。
丹心铸就核电魂,矢志不渝家国情。蔡孟珂将谨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校训,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坚持与党的建设事业和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燃料元件是反应堆的核心部件,未来他将致力于研究新型安全、高效的核燃料,铸梦核“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电强国贡献青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