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2024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王晨光:追风敢月莫停留,平羌尽处是春山
发布时间:2025-04-10   阅读:52

人物白描:王晨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师从安庆龙教授,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与金属叠层结构抗疲劳制造工艺与原理,博士期间作为骨干参与了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两机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科研项目,目前以第一、二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2024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有色金属学会全国优秀论文、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术之星提名奖、三好学生、优秀党员等荣誉。

114_单人生活照_形象照.jpg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王晨光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入交大的时候,面对几乎全新的领域,他一时间不知从何下手开展科研工作,甚至会有些迷茫,看到一起入学的同学已经开始发表论文,他也非常焦急。幸运的是,安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他也积极与师兄交流,了解行业的重点需求,结合自身的特长与课题组项目需求,明确了科研目标和方向。他通过大量查看文献,充分调研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初步有了创新的想法,并开始进行试验。刚开始时,王晨光也为论文进展缓慢而苦恼,总是在踌躇犹豫,担心试验做不了、不成功,创新性不足、写完了也发不了好期刊等等的问题。后来,在老师的点化和师兄弟们的帮助下,他认识到锚定目标后就要及时行动,想方设法的去实践自己的idea,不会的实验设备就去学,不具备的试验条件就自己搭建台架,一定要敢于行动起来,只有行动了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王晨光的第一篇论文,也是被多次拒稿,换了3个期刊,其中一个期刊审稿人给了69条意见,足足花了1个月,改到怀疑人生,但也就是这样一直边行动边完善,论文最终成功在一区发表。就这样,他深耕抗疲劳制造相关领域,相关科研成果目前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6篇,以第一作者发表6篇,被引用24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114_其他照片_参会照片.jpg

年轻不设限,敢于突破自我

博士期间,遇到的几乎都是全新的挑战,有逃避的想法常常会导致自己非常被动,不如主动学习去化解困难。令王晨光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参加“互联网+”比赛,研发数控加工程序优化软件,解决薄壁件的加工变形的问题。面对他并不擅长的软件领域,他只能花更多的时间,恶补相关知识。他以课题组成果为依托,组织学生团队;搭建软件框架;扩充相关刀具、材料数据库;优化算法,研发了国内首款薄壁件数控加工程序自适应优化软件。从市赛到国赛一路走来也十分不易,他跟队友们一起改了十几遍PPT,各种图片配色、语言、用词不断调整,赛前熬到深夜是家常便饭,讲稿一遍遍的练习,晚上做梦都是在路演。最终获得了上海市金奖以及全国银奖,他也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新进团队负责人”的荣誉称号。

114_其他照片_参赛照片.jpg

不负青春,践行责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晨光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寄语。在攻读博士期间,他积极参与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各项活动,自发前往参观红色教育基本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参加各类党史党课学习活动。在科研之余,他还热心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参加抗疫志愿者、校运会、学院毕业典礼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80小时。获评优秀志愿者、优秀党员、三好学生等荣誉。

心怀热爱,追光前行

在博士毕业的关键节点上,“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八字校训给了王晨光对于未来人生规划的启迪,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他将始终铭记制造强国的责任理念,继续投身科研事业。博士毕业后,他计划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将潜心科研、怀揣梦想、肩负责任,以全球视野拓展学术边界,以家国情怀锚定价值坐标,为祖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114_其他照片_宣传照.jpg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惧千万事。”王晨光认为在平淡琐碎里不断的坚持中,生活不知不觉就变了摸样。熬过长夜,便能见到黎明;耐过寒冬,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终能企盼新春。事虽难,做则必成;道虽远,行则必至。追逐理想的道路虽然布满荆棘,但他永不放弃,追光不停息。


供稿:王晨光   编辑:毕天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