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2025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包钰光:群智协同,永恒之谜
发布时间:2025-04-10   阅读:26

人物白描:包钰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将前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信息管理部,从事数智化研发与大模型应用等工作,曾获全国工业APP大赛第二名(队长)、2025届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体总杯”篮球比赛季军、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新生杯”篮球比赛季军、NSFC-RGC2023最佳论文提名奖等荣誉。

 

初识智造·志启学海

遵循“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5年到2018年,正值国家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彼时,大四的包钰光在固高机器人研究院实习,开展关于焊接机器人智能控制的毕业设计研究,第一次真正地接触了智能制造,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时代,包钰光勤奋刻苦,积极向上,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了各类科研竞赛,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奖项,以优异成绩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开启了交大这段多彩难忘的人生。

image.png 

(右一)

来交大之前,仍记得导师明新国教授让包钰光认真调研学习了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参考架构模型,从电弧焊机器人到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别启蒙了他系统工程的认知思维。攻读硕士期间,在多个产学研项目的理论-实践循环中,如何利用产业链范畴下的群体智能协同来解决大规模个性化的“多样性-成本”悖论成为了包钰光的科研主攻方向。

image.png 

(第一排左五)

 

书山辟径·研途撷英

转博后,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交叉科研理念,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群智协同”文献成了家常便饭,同时包钰光也积极从“产业导师们”寻求工业需求与方向,深度参与了多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工业互联网创新专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申请与实施过程。由于概念、模式、与技术租户的快速演化,博士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经历了多次调整,他的广泛积累与深度求索也一度迟迟未能得到正反馈。

image.png 

(右下角)

在包钰光心中,导师明新国教授和课题组师兄师姐是帮助他坚持不懈、剑走偏锋、闯出新天地的关键,他们既是科研道路的“伯乐”,亦是人生道路的“益友”。本着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初衷,包钰光的“群智协同理论”在设计科学研究范式的支撑下逐渐构筑起来,解决了复杂人工群智系统难以重复科学实验的研究屏障。在未知中摸索时,研究课题的使命感、交叉文献、产业实践、外界批判性反馈是他科研奋进、克服困顿挫折的法宝。此外要感谢一直陪伴的篮球、家人和朋友们。

 

云程振翼·桂殿折枝

博三到博四,前期的“厚积”终于迎来成果反馈,包钰光陆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文章,累计共参与发表SCI文章16篇,一作发表文章8篇,其中包括了4篇中科院一区顶刊。2023年,包钰光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前沿会议,汇报了“社会化产品开发中的人本协同”最新研究,并获得了最佳论文提名奖。会议上有幸与领域专家交流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并开始思考如何利用AI大模型来驱动产品群智创新。

image.png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对产业技术与组织形态带来巨大冲击与历史性机遇,而作为一名交大人,包钰光一直秉承有“勇立潮头、引领发展”的工作态度。这种拥抱变化、与时俱进的求索意识,建立在课题组与机动学院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开放创新精神的基础之上。在博深专业知识与系统创新思维的加持下,包钰光收到了军工研究所、双一流大学、航空企业等多家offer

 

鹏图万里·赤心长明

无论是复杂产品研制,还是产业价值共生,群智协同都将是一切生产力形式下永恒存在的课题。找到了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身为交大学子的包钰光便能秉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不断创造、回馈社会。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早已化为他的人生价值观,毕业之际,他选择加入“中国舰船设计的摇篮”第七〇八研究所,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机遇,为推动船舶研发数智化贡献自我力量。

image.png 


供稿:包钰光   编辑:毕天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