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直径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量化/人工智能赋能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生成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11月12日 13:00-14:00
地点: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F210会议室
报告题目: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直径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量化
报告人:司武俊 副教授(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报告人简介

主要从事装备制造可靠性、质量控制与运维优化等相关研究,应用领域涵盖制造系统、先进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在Technometrics, IISE Trans., IEEE Trans. Rel.等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
报告摘要
静电纺丝作为一种多功能制造技术,可制备各类先进纳米纤维材料,而纳米纤维直径对材料宏观性能至关重要。目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直径预测方法主要聚焦于均值预测,但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纳米纤维间存在显著的直径差异,影响了纤维的一致性与产品质量。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建立了一种考虑不确定性量化的新型统计模型,能够同步预测纳米纤维直径的均值与标准差。通过聚丙烯腈材料静电纺丝的实际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赋能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生成机制研究
报告人:张家博 副教授(新能源动力研究所)
报告人简介

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安全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相关研究,在Cell Rep. Phys. Sci.,Combust. Flame等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博后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科研项目,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报告摘要
随着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以热失控为特征的安全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深入认识热失控过程中活性气体的生成机制,对于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预警能力、优化结构设计及完善消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将围绕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气体生成问题展开研究,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角度探讨其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发展基于化学反应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构建热失控气体生成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