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俊良教授团队引入阴离子受体添加剂,实现锂金属负极在宽温域稳定充放电
发布时间:2025-11-10   阅读:26

近日,燃料电池研究所章俊良教授团队通过引入硼酸三乙酯(TEB)阴离子受体添加剂,破解了传统1,3-二氧戊环(DOL)基电解液易聚合、锂盐溶解度低等难题,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开发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研究成果“Anion-anchoring enabling fast Li+ transport within wide temperature”发表在期刊Nano Energy上。博士生郭耀为论文第一作者,章俊良教授、祖丽皮亚·沙地克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片1.png


DOL因为其低熔点(-95 °C)、低粘度(0.59 mPa·s)、低脱溶剂化能等优势,成为理想的锂金属电池低温电解液溶剂。然而,DOL与常规的锂盐和电解液中的痕量水相互作用开环聚合,加速了电池性能的恶化。基于此,研究团队引入了一种阴离子受体作为双功能添加剂,利用TEB消除电解液中的痕量水并与盐阴离子产生相互作用,抑制DOL的开环聚合,使电解液实现液态稳定性,从而提高了电解液的宽温域离子电导率,促进锂离子快速迁移。


图片2.png


图片3.png


研究通过核磁共振表征结合拉曼光谱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TEB抑制DOL开环聚合的内在机理:TEB通过竞争性配位改变电解液中Li⁺溶剂化结构,将游离DOL分子比例从36 %降至14 %,成功抑制了DOL开环聚合,同时进入溶剂化鞘参与固体电解质膜(SEI)构建,并形成稳定的SEI层。这一机制实现了锂金属均匀致密沉积,无枝晶生长,平均库伦效率超99%,Li||LFP全电池在室温下稳定循环500圈后容量保持率超过80 %,在-20 °C时稳定循环150圈后容量几乎无衰减,表现出长循环稳定性。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5.111568


供稿:燃料电池研究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