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科技报】钱小石:为科研“祛魅”,怀揣“长期主义”培育能“斩魔”的新一代科研人
发布时间:2025-09-29   阅读:130

在 的一间办公室里,钱小石谈起相变制冷、固态空调和芯片冷却技术时,眼里一直闪着光。他语速不快,但逻辑缜密,时不时用肢体语言解释着能量如何像弹簧一样在材料内部“拉直”“回弹”,仿佛那些微观世界的物理过程就在眼前展开。


这是一位很难被简单定义的科技工作者,又或者说,他并不想用一个明确的定义来“框住”自己。本科就读材料物理学专业,硕士是材料学,博士是电子工程学,博后又读的是化学。毕业前后,他在3M等公司“打工”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自己创业担任某科技公司CTO,最终又选择回归学术界,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直至今日。他又于近日获得了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殊荣。


他的履历可谓是跨越了学科和产业,也模糊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界限。在与钱小石的对话中,记者能清晰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科研哲学与人生姿态:不迷信光环,不畏惧跨界,不急于求成,而是在物理与工程、学术与产业、理想与现实之间,执着地研究基础科学,搭建桥梁,致力于将每项技术实现产业化。


640.jpg


从物理机理到产业应用的“翻译者”


钱小石的研究聚焦于“相变”——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过程的现象。他所探索的,是如何将相变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变得更高效,例如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者反向进行。这听起来非常基础,却蕴含着颠覆现有技术的潜力。


他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是基于电卡效应的固态制冷技术。


与传统空调依赖压缩制冷剂并排放温室气体不同,这种技术通过在薄膜材料上施加电场诱发相变,实现吸热与放热。它没有温室气体排放,体积轻薄,甚至可做成透明薄膜贴于窗户上,实现“无室内外机的空调”。


但最值得关注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钱小石如何推动它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理论学家和工程师之间常常是鸡同鸭讲。”他一语道出产学研脱节的现实,“工程师喜欢在货架上找解决方案,你要提出一个全新的东西,如果市面上所有工厂都做不了,从工程的角度大家就很难认同你描绘的那个未来。”


在他看来,学者的任务不仅是发现物理规律,更要握住产业界的“手”,让他们愿意冒险尝试。他把自己定位成“两边都懂一些”的翻译者——既理解科学家的探索欲望,也明白工程师对稳定性、成本、产业链可行性的关切。这种“跨界”能力与他独特的经历密切相关。在企业工作期间,他接触过生产线、薄膜制造,了解技术在工厂制作环节的各项细节;创业时,他又直面过投资人的质疑,了解过市场的残酷。这些都让他比一般学者都更清楚——一项技术要从论文走向市场,中间隔着多少鸿沟。


做“不着急”的长期主义者


钱小石的职业生涯充满了选择与转身。在国外创业、公司估值高企时,他选择回到学术界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明明有更多专注基础研究的学院可以申请教职,他却选择了更注重工程的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明明可以选择做学术圈更“热门”的方向,他却坚持研究产业化周期极长的固态制冷技术。


而这些选择背后,是一种清醒的“长期主义”心态。如今,还在深耕科研的他心态变得更加从容:“有机会就往前拱一拱,没有机会就培养人,慢慢发展,都不着急。”但这种“不着急”并非躺平,而是基于对科研规律的尊重。因为在钱小石看来,真正的创新需要时间,需要反复试错,需要等待技术成熟与市场接纳。


他也清晰地认识到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有不同的节奏:“在基础研究中只有发现,不太涉及到指标性的成功或失败;但在工程中,达不达得到指标是明确的。”而这种区别恰恰要求研究者既要有科学家的好奇,也要有工程师的务实。


“做科研更多的是向内追寻自我的过程,前人的研究‘光环’不应成为‘求同’的目标,而应该是发展自己学术理解的基石。要相信自己的脑子,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有可能就会出新的理解。”钱小石表示,在做研究时,如果出现了自己认知之外的数据,会比在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还让人开心。此外,在他看来,一项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必须经历一个“自己造血”的过程:“哪怕先做得很简陋,也要先把‘血’造起来养活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做出最高级的东西。”即使高级的东西可能往往都不赚钱,但要持续活下去,就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640 (1).jpg


培育“懂哲学”的“斩魔”人


在带教研究生时,钱小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做科研往往是追赶易,创新难。”钱小石坚定地说道,厚实的“底子”是资本,对于自己在做的研究要有足够的信心,要有拎得起自己“斩魔剑”的力量,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发论文更重要。而“斩魔剑”的力量,就是怀疑与求证的能力、面对未知的勇气、从复杂现象中提炼本质的洞察力。他常对学生说:“不要奉别人的论文为‘圭臬’,哪怕是顶刊论文,也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其中的物理逻辑和因果关系。”


日常科研工作中,钱小石也不把学生视为“劳动力”,而是平等的研究伙伴。他希望学生最终成为能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能包容分歧的人,而不仅仅是发表论文的“工具人”。这种培养理念背后,是一种更深层的自信:真正的好科研,不是靠追逐热点或堆砌数据,而是靠思维的深度与韧性。


此外,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意外”,而学者要做的,是有能力识别意外背后的价值。钱小石分享了一个案例:曾有学生按照他的建议在固态制冷材料中引入一类杂质,试图提高关键性能,初步结果显示性能显著恶化,样品被扔进垃圾桶。钱小石坚持捡回来重新回收样品上的部分材料,学生“灵光一现”,并没有用常规手段投入化学溶剂进行回收,而是将样品放到了烘箱里进行加热,让杂质挥发,结果意外发现杂质挥发后的材料性能反而提升了三四倍。这个被他戏称为“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科研成果”,最终成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他相信物理的底层规律,也尊重工程的实践约束;他追求科学的纯粹,也不回避产业的复杂;他培养学生不急于求成,但求思维淬炼。正如他所说:“如果你足够关注自己真正关心的科研内容,那周围其他事物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了。”或许,这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真正自由。


原文链接:为科研“祛魅”,怀揣“长期主义”培育能“斩魔”的新一代科研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