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严兵
机械工程系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专业1990届本科校友
现任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工程师、高级专家
尊敬的杨书记、丁校长、老师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我是机械工程系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专业1990届本科校友,非常荣幸也很激动参加今天的开学典礼。此刻站在这里,望着你们青春的面庞,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心中感慨万千,更有一份期许,想与你们分享。
39年前,当收到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兴奋得手舞足蹈,我的梦想成真了。然而,当打开通知书,看到“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专业”时,我的内心还有些许失落。在当时的我看来,“起重机”不过是“傻、大、黑、粗”的钢铁疙瘩,我的心中对这个专业产生过一丝迷茫。
然而在入学后,在老师的教导和系统的课程学习中,在一次次实践里,我逐渐明白那些看似笨重的机械,是港口繁忙运转的臂膀,是重大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大力士”。从迷茫到好奇,从了解到热爱,我找到了值得奋斗终身的方向。
这份热爱,驱动着我在毕业后扎根行业,潜心钻研。毕业后我加入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这是一家在港口机械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肩负着推动中国港口机械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创新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到了创新突破带来的成就感,“敢为人先,引领世界”的企业精神也引领着我不断向科技的广度和深度探索钻研。还记得1996年,初入港机领域的我,与团队承接了美国奥克兰的鹅颈式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项目。这既是中国港机迈入世界、也是国内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项目,要求高、时间紧,甚至一度面临合同取消的困境。但是我们咬紧牙关、潜心钻研,攻克技术难关,成功交付项目。这才有了后来的振华港机起重机“席卷北美”!当我们看到这些先进的设备在国内外港口高效运转时,深刻体会到我们坚持的价值与肩负的使命!
深蓝时代,我们都有着一个“海洋强国梦”。2004年,我带领团队从深耕多年的港机领域转至全新的海工领域,跳出“舒适圈”的第一个挑战,就是4000吨“华天龙”号全回转大型浮吊的研发。当时,国内超过900吨的浮吊设备全部依赖进口,在没有参考图纸和相关标准的情况下,要完成远高于当时技术标准的浮吊设备研发,可谓是任务艰巨!整个项目设计整整持续两年,在700多个日夜里,我们团队攻坚克难、大胆创新,通过仿真建模计算、类推法,再根据实际反复修订,完成了大吨位浮吊吊钩的自主研发制造。由中国企业自主设计制造的亚洲最大现代化起重打捞和海洋工程船就此诞生,助力“南海一号”古沉船顺利出水。此后,我们相继研发中国最大的“蓝鲸”7500吨海洋油气工程起重船、世界最大的起重船“振华30”轮12000吨浮吊。
深耕海洋装备制造这三十余年,作为中国新一代浮吊人,我亲历了国产港口起重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见证了我们众志成城、勇攀高峰,将海洋重型起重装备话语权牢牢攥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如今,我们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全球的份额到达70%以上。我们设计建造的大型浮吊和风电安装平台,更是为我国海上风电和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那份源自交大、源于专业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深切体会到,无论身处哪个专业,只要钻研下去,都能找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人生的精彩不在于起点的光环,而在于你投入的深度与坚持的长度。大学,是发现兴趣、夯实基础、塑造能力的殿堂。无论你现在学习的专业是否是你最初的“心之所向”,请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它、了解它、钻研它。交大深厚的底蕴、优秀的师资、丰富的资源,将为你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你们今天在交大汲取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塑造的品格,终将成为未来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硬核力量。只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定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凡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学弟学妹在交大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校友名片
严兵
机械工程系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专业
1990届本科校友
现任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工程师、高级专家
2024年 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
2023年 荣获“2023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2022年 荣获首届“上海市杰出工程师”
2020年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0年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8年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等荣誉称号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
排版:赵芷艺
编辑: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校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