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2025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山訸:每滴水诉说故事
发布时间:2025-04-10   阅读:193

人物白描:山訸,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夏安世奖学金、SMC高田奖学金等。

37_单人生活照_IMG_20250218_200824.jpg


一、执着创新,凝聚水的奇迹

凝聚微滴,跨界创新”——这八个字生动地诠释了山訸的科研之路。自踏入 王如竹教授团队,他就立志要在科研的道路上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在导师的带领下,他确定了解决干旱地区和特殊情境下的饮用水获取难题的科研目标

过去,解放军战士在荒漠戈壁或南海孤岛执行任务时,饮用水完全依赖后勤补给。这种耗时耗力的运输不仅消耗巨大,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凭借团队在吸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30余年的深厚积累,王如竹教授介绍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是否可以利用吸附-解吸循环技术,将空气中微量的水分加以富集并转化为可用水源?如果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将能够从空气中获取水分,随时随地为战士们提供水源,彻底解决用水难题。然而,这一设想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吸附方法存在性能瓶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急需跨学科开发高效的吸附材料,这成为了亟待攻克的难题,而这一问题也超出了山訸原有的学科知识范围。

面对全新的领域,山訸毫不犹豫地决定从头开始。他潜心学习化学、材料学等跨学科知识,每天沉浸在实验室中,努力构建与他本科专业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面对复杂的化学反应和材料结构,他反复推导、模拟,甚至为了解决一个难点,特意旁听化学系的课程,与不同学科的同学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他不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更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通过深入研究盐掺杂复合吸附剂的热力学性质及其传热传质机理,山訸结合自己在工程热物理领域的优势,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材料性能的预测方法,最终成功制备出高性能的吸附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跨学科高水平期刊上,也因此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称号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创新应用到实际。山訸深知实验室的成果需要转化为服务人民的真正科研。为此,他只身前往祖国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实地测试。顶着烈日,背着沉重的设备,行走在荒凉的戈壁滩。高温炙烤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变得异常艰难,但他依然专注于每一个数据的采集。面对恶劣的环境和重重困难,他始终保持着坚韧的信念。经过多日的调试,当第一滴晶莹剔透的水珠从设备中滴落时,山訸感慨地说道:这不仅是一滴水,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科学的信仰。那一刻,他深深体会到,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image.png


二、协同合作,拓展国际视野

科学无界,甘霖自来。山訸深知,科技创新离不开协作与国际交流。他所在的实验室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科研团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共同成长。他与来自斯洛文尼亚的Primož Poredoš博士等合作,共同研究空气取水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克服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还利用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计划的机会,与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共享技术和设备资源,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贡献青春力量。

此外,山訸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在新加坡,他不仅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中获得了新见解,还通过CREATE中心这样的科研平台,与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与培训。他们共同研究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监测,彼此分享实验方法与成果。他积极参加亚洲校园海峡能源与环境科技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材料大会暨世界材料大会第十一届亚洲制冷及空调会议等,与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就能源与环境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国际交流的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更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的大气水灌溉屋顶农业项目被亚洲新闻频道(CNA)的纪录片《太空食物如何改变地球上的农业》重点报道,展示了项目在可持续农业中的潜力,特别是在火星计划中的应用前景。此外,他们为半干旱地区专门设计的便携式集水器,也在东方卫视的《未来邀请函》节目中受到广泛关注。山訸深感这一切源于国际合作带来的科研突破,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为全人类带来福祉。

image.png

 

三、不忘初心,勇担青年使命

在博士科研期间,山訸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并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更是肩负着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山訸逐渐认识到中外科研体系的差异与互补性。他深刻体会到,中国与美欧等国的科研方向和风格差异。国内的科研环境和资金支持越来越强大,在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而其他国家则在生物健康、医药、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人工智能引导材料科学、光刻技术、3D打印等新兴领域,国外许多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和研究方法,能够在理论创新与技术应用方面引领潮流。

山訸深知,要突破现有的科研瓶颈并将自己的研究提升到更高层次,必须借助全球领先的科研平台,深度挖掘新技术的潜力。因此,他决定选择新加坡国立大学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平台,继续开展博士后工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3D打印等领域进一步深入探索。通过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与理念,山訸不仅希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还将这些前沿技术与国内日益迫切的科研需求相结合,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通过跨国合作,他期待在科研的广度与深度上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山訸希望借助海外的经验,促进国内科研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他坚信,科技进步离不开全球学术的互通与协作,而他的使命,就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为推动中国科研的国际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image.png

从实验室的深夜灯火,到戈壁滩的炽热阳光,山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奉献。他的故事,正如每一滴水,凝聚着智慧、汗水和爱心,折射出新时代青年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他坚信,遍历沉浮,仍能不忘初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接受新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以科技之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有限的一生,融入到无限的祖国山河之中。  

 


供稿:山訸   编辑:毕天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