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送馥,智汇启航。6月27日,第九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分享会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高田会堂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范翔出席并致辞,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钱小石、研究员陈晓军、博士毕业生涂朴勋、郑珊瑜作主题分享。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国锋及两百余名师生参加分享会,共同感受思想碰撞下的学术魅力。
范翔在致辞中指出,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及分享活动已成为交大一张闪耀的学术名片,它承载着交大人“敢为天下先”的追求,也记录并见证了一代代交大学子奔赴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他引用丁奎岭校长在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演讲中所强调的“要勇于探索,突破认知极限”,结合自己的学术感悟,鼓励同学瞄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堵点难点问题,向着更高处攀登、更深处迈进,用智慧和努力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涂朴勋围绕自身研究生期间的经历,与在座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他通过讲述自己从“零基础”到“决心转博”再到“有所突破”的科研历程,鼓励同学们积极提问、保持耐心,锻炼系统性、整体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建议同学们面向前沿、面向真实存在的难题确定研究方向,避免陷入“导师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 的困境,锻炼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同时,他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综合能力的发展,高效利用各类科研工具,积极借助学校学院等平台的力量帮助自身成长。
郑珊瑜分享了自己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阶段精彩又充满挑战的大学生活。她以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例,系统简述了自己如何“从零到一”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过程,她提醒同学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研,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调整心态。她表示,自己将围绕实际应用中的可穿戴柔性冷却、高精度芯片控温和电子设备散热等方向持续开展研究,致力于面向未来的技术持续突破。同时,她强调,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合作共赢至关重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应主动寻求帮助;同时,要珍惜与同行及专家建立联系的机会,并努力保持良好合作。
钱小石以“基础研究背后的科研逻辑”为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身从事的研究领域,围绕“为什么要从事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关系”、“为谁做研究”、“怎么做研究”等同学们重点关心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基础研究没有指标,更没有失败一说,要学会理解并允许自己与周围人思维方式、发展路径的不同,他认为科研工作难以做到步步精准,要允许小失败,并鼓励同学们坚守“冷门重大研究”、瞄准“挑战性难题”、进攻“科研无人区”。
陈晓军分享了自身对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见解,他主张导师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给予充分关心,并在团队中建立“传帮带”机制。从学术入门直到研究完成,他坚持亲自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挑战学术前沿难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他勉励同学们把握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积极探索自身的能力边界,在不断的学术交流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交流提问环节,嘉宾和同学们围绕“研究生如何度过科研过程中的迷茫与倦怠”“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应如何相处”以及“科研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等问题展开探讨。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分享会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令他们深受启发。嘉宾们分享的科研心路历程、创新思维与前沿动态,有效激发了大家的求知欲和学术热情,点燃了他们主动尝试与深入探索未来科研道路的强烈意愿。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及分享活动是学校选树选拔树立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典型榜样,发挥朋辈引领作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品牌项目。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扎实的科研根基与鲜明的工程特色,持续为“学术之星”注入坚实内涵硬核价值。历经九届,学院共有16名学生获评“学术之星”及18名学生获评“学术之星”提名奖荣誉称号,深刻充分展现了学院的育人成效。随着此次分享会的圆满收官,这项旨在传承学术薪火、培育栋梁之才的立德树人工程以学术薪火育才树人的工程,将在接续奋进中再攀新高。
供稿:郑思航
摄影:卢沛